top of page

香料的全球化之旅(10):跨越時空的橋樑

  • Writer: siangjieh
    siangjieh
  • Nov 16, 2024
  • 6 min read


泉州,中國東南海岸的古城,在宋朝就以其眾多的橋樑而聞名,可說是橋之鄉,共有313處的堤道與橋梁,橫跨福建省這一帶的水鄉澤國。它不僅僅水網密布、橋梁遍布,更是象徵著其作為東西方連接的橋樑,承載了遙遠的文明、香料與文化的交流,連接起一邊的漢族,及另一邊的阿拉伯與波斯領域。


跨越千年的石板:安平橋與洛陽橋

在南宋的泉州,安平橋橫亙於水鄉澤國,氣勢恢弘,是世上現存的中世紀橋梁中最長的一座。這座橋於西元1140年左右建成,工匠們以巨大的粉紅花崗岩石板搭建,這些石板寬達半公尺,排列緊密,鋪成了七公尺寬的橋面,宛如一條石帶,跨越了長達2250公尺的河面。安平橋也被稱為「五里橋」(中國古代的一里約五百公尺),足見其規模之宏大。


這座橋,不僅承載著漢人的腳步,還記錄著來自遙遠異域的商旅。波斯、阿拉伯、猶太、撒拉森、坦米爾、蒙兀兒、古吉拉特和占族(今越南)等多族群的商人、旅人曾踏上這些石板,攜帶著異域的香料、寶石、絲綢和金器,行走於此。橋上的每一塊石板都仿佛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故事。旅人伊本‧巴圖塔在西元1340年代造訪時,驚嘆於泉州港的繁榮,這時橋梁已興建了兩個世紀之久。在他的記錄中可以判斷約兩萬名「色目人」的存在,包括波斯穆斯林教長、法官、商人等,他們的足跡與香料貿易的興盛密不可分。


在安平橋附近,還有一座洛陽橋,屹立於泉州灣後渚港的潮水之中。西元1239年到1265年間,一艘重達380噸的船隻在此沉沒,直至西元1973年才被發現。考古人員發掘後發現,船艙內保存了兩噸半的香料,包括乳香、龍涎香、沉香、龍血和胡椒,歷經七百年依舊清晰。這些香料來自印度洋、波斯灣和非洲之角,香氣流傳至今,記錄著那段香料貿易的輝煌時代。這艘沉船,是泉州海上貿易網絡的實證,並見證了香料如何穿越重洋,將不同的文明與信仰連結在一起。


歷史帳目中的香料與信仰

當考古學家在泉州沉船上發現大量香料和貿易物品時,他們渴望知道這些物品背後的故事。於是,考古學家求助於歷史學家,尋找同時期的交易記錄。沒想到,現存的貿易分類帳目一打開,便揭露了中世紀泉州港的繁盛景象。帳目上詳細記載了琳琅滿目的商品:香豆蔻、番紅花、白胡椒、錫蘭肉桂、朱砂、沉香和乳香等。更令人驚喜的是,帳目上還記錄了象牙、犀牛角等珍稀物品的運輸,這些寶物從印度洋和波斯灣一路遠渡而來,最後匯集於泉州。


這些來自異域的色目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猶太人、坦米爾人等,不僅攜帶著寶貴的香料,也帶來了他們的信仰。早在西元616年,穆罕默德的舅舅瓦卡斯便以商人的身份來到福建,這是伊斯蘭影響中國的開端。到了西元651年,他以伊瑪目的身份回到泉州,受到唐高宗的熱烈接待。為了照顧泉州日益壯大的穆斯林社群,瓦卡斯的後代在此地建立了懷聖寺(光塔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成為穆斯林信仰的象徵,也記錄了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的故事。


為何中國皇帝願意賦予這些外來族群特權?歷史學家推測,儘管皇帝或許對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並不完全認同,但他看到了外來商貿帶來的稅收與進貢。在皇帝眼中,泉州的穆斯林是促進貿易、增強國庫的重要資源。這座城市在多元宗教的交織中發展壯大,並隨著香料貿易和信仰的擴散成為世界上少見的多元文化樞紐。


東方港口的璀璨盛景

泉州,這座遠東的港口城市,在13世紀到14世紀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旅,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交易中心之一。泉州的第一座清真寺很快無法容納不斷增長的穆斯林人口,於是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裡又建造了六座清真寺。各地的阿拉伯與波斯商人、穆斯林教士,以及來自中亞的旅行者,讓泉州成為了遠東擁有最多阿拉伯和波斯人口的城市。


在西元1292年,馬可波羅抵達泉州時,這裡的繁華程度已經超越了亞歷山卓。他驚嘆地描述道,從印度來的船隻皆會在泉州停泊,帶著滿船的珠寶、器具和香料匯聚於此,遠比歐洲港口的交易量更加驚人。根據比薩的魯斯蒂謙重述馬可波羅的見聞:「我可以保證,一艘船從從亞歷山卓接收胡椒,出口到基督教國家時,泉州早已有百艘船進港。」」


福建的穆斯林社群在宋元時期與朝廷關係密切,當地的夏家與丁家自稱為波斯高官的後裔,長期以來擔任朝廷的外交官。蒲氏家族也是泉州穆斯林中的著名家族,他們的祖先蒲壽庚自西元1274年起負責管理市舶事務,數代之間成為泉州商貿的舉足輕重者。


伊本‧巴圖塔在西元1346年造訪泉州時,目睹了這座港口的宏大盛景。他驚嘆泉州港已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港,不僅有中國戎克船,還有阿拉伯帆船來往,甚至還有許多外國人長居於此。這些居民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甚至還有亞述基督徒和義大利商人。泉州的宗教建築也顯示出多元信仰的共存,當地三座天主教堂為這一時期留下了見證。甚至,有學者在此發現了猶太教的大衛之星石刻,顯示出猶太商人曾在這裡生活和貿易。


這個光明之城,彷彿是一幅五光十色的畫卷,吸引了來自超過七十個國家的商人,交易規模遠超過中國其他港口。泉州的繁榮,正是全球化在東方的早期縮影,也展示了不同信仰、民族和文化如何在這裡交織,創造出一個璀璨的多元商業世界。


亦思法杭國

在西元1350年左右,泉州這座多元文化的香料之都逐漸走向了一場前所未見的動盪。這時,東西方不同文化和族群之間的矛盾達到緊張頂峰。當地富裕的穆斯林商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願再向中國朝廷進貢,認為泉州的繁榮是他們的功勞,並非漢人的貢獻。隨著財富集中於穆斯林商人手中,泉州的商業語言甚至轉變成了波斯語。一位泉州知名的阿拉伯商人更是掌控了中國四分之一的外來收益,幾乎壟斷了跨大陸的香料貿易。這一財富的集中,使泉州成為一個經濟實力超越政治力量的城市,甚至威脅到當地的政治穩定。


不滿的情緒在泉州的其他商人和漢族百姓中蔓延開來,導致了一連串的衝突。人們開始破壞穆斯林控制的經濟資源,部分平民甚至轉而成為海盜和強盜,掠奪穆斯林的財物。穆斯林商人憤而反擊,招募了兩位波斯傭兵領袖——賽甫丁和阿迷里丁,成立亦思巴奚民兵組織以保護他們的利益。這些民兵開始對抗那些掠奪者和黑市商人,一場經濟和武力的對抗在泉州爆發開來。


隨著衝突愈演愈烈,穆斯林商人決心要求更多的自治權,甚至宣布成立「亦思法杭國」,這個短暫的穆斯林國度意圖掌控福建的海上貿易。雖然這個名字的來源不明,但它可能意在展示穆斯林商人對泉州貿易的主權野心。


然而,這種行為激怒了朝廷和本地居民。到西元1362年,朝廷決定出兵平亂。泉州港口的穆斯林勢力被削弱,而在西元1365年元代將領陳有定發動的進一步攻擊中,數千名穆斯林傭兵被殺害。無法逃離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居民也遭到屠殺,僥倖倖存者不得不隱藏身份。最終在西元1366年,朝廷徹底重掌泉州港口,結束了這場混亂。


結語

泉州的亦思法杭國雖然曇花一現,但其興衰卻為這座港口的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場插曲為泉州的自由貿易時代畫下句點,也標誌著中東商人對東方的殖民夢想結束。然而,儘管衝突帶來了巨大改變,元代朝廷並未選擇驅逐回流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而是引導他們融入當地社會,在陳埭鎮安頓下來,展開新的生活。


這些外來商人轉而從事與海洋相關的職業,成為漁夫、採蛤人,甚至有些人投身於福建的茶葉生產,成為了茶農與製茶者,將他們的異域文化融入中國的土壤。這段歷史提醒著我們,儘管時代的風暴可能改變一個地方的面貌,然而文化的交織與人性的韌性卻得以延續至今。泉州的繁華或許不再如當年盛極一時,但那些歷經動盪而留下的文化痕跡,依然隱約可見,成為這座古城的永恆回聲。


參考資料:

《香料漂流記:孜然、駱駝、旅行商隊的全球化之旅》,作者:蓋瑞‧保羅‧納巴漢,譯者:呂奕欣,出版社:麥田出版,出版年份:2017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