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香療法的歷史
史前
人類對於疾病的理解還十分模糊,但他們深信大自然所賦予的能量。他們意識到身邊的植物擁有著奇妙的力量,於是便開始採集芳香植物,燃燒濃郁的香料以清潔空氣、煙燻病患,甚至驅逐邪惡的力量。
隨者對芳香植物的認識,人們開始探索這些藥草的秘密,將它們浸泡成神奇的藥水,煎煮成療癒的劑量。
4000 B.C.
兩河流域:
在這片土地上,蘇美人是當時極富盛名的古代文明之一,他們不僅以其獨特的建築和藝術聞名於世,更以其對自然的崇敬和對美的追求而著稱。
在一塊保存完好的古代石板上,記載著一段關於蘇美人的神秘傳說。這段文字描繪了蘇美人使用芳香植物的場景,揭示了他們對於大自然恩賜的香氣和植物魔力的珍視。
3000 B.C.
埃及:
在古老的依迪芙神殿(Temple of Edfu)中,發現了珍貴的莎草紙文獻和石碑記載,揭示了埃及人對植物香料的驚人利用。這些文獻記錄了他們如何以洋茴香、雪松、絲柏、乳香、沒藥和蓮花等芳香植物製成香膏、香粉和香油,並將其廣泛應用於醫療、美容、製作木乃伊和宗教儀式等方面。
在埃及人的眼中,這些植物不僅僅是自然的恩賜,更是神聖的禮物,被視為神秘而神聖的治療之物。埃及人相信,在木乃伊的製作過程中使用這些香料可以保護死者的靈魂,讓他們在來世中獲得安寧。而在宗教儀式中,香料被用來燃燒作為祭品,以向神祇祈禱和祈求保佑。
2000 B.C.
印度:
《吠陀經》中,記載著關於檀香、肉桂、芫荽、沒藥、薑等眾多藥草在宗教和醫療上的用途。這些藥草被廣泛地應用於古印度的宗教儀式和醫療實踐中。
在宗教方面,具有淨化空間和神聖的功效,常常被用來焚燒作為祭品,向神祇祈求庇護和祝福。這些芳香的香氣被認為能夠聯繫人與神的靈性世界,促進心靈的寧靜與平靜。
而在醫療方面,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和不適,如消化不良、發燒、傷口發炎等。這些藥草被製成藥劑或添加到食物中,用來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身體的健康。
1500 B.C.
埃及:
埃伯斯莎草紙文稿(Ebers Papyrus)作為一個寶貴的古老寫作,記錄了數百種芳香藥用植物、配方以及與醫療相關的文獻。反映了當時埃及人對植物的深刻認識和廣泛應用。
其中記錄了許多用於醫療的芳香植物,包括乳香、沒藥、檀香、薰衣草等。這些植物被用於製作各種藥劑,以治療各種疾病和不適。
此外,還包含了許多有關芳香藥用植物的配方和用法。這些配方可能包括不同植物的組合,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例如煎劑、浸泡、擦拭等。這些配方被認為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在當時的醫療實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00 B.C.
希臘:
被譽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詳列了三百多種藥草處方,這些處方被廣泛應用於當時的醫學實踐,成為古代希臘醫學的基石。
同時,他建立了著名的四大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黑膽汁、黏液)的平衡有關。這一理論影響了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的醫學觀念。
此外,他還提倡了芳香泡澡的療法。他相信芳香植物的香氣可以對身心靈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浴室使用香料和芳香植物的煙燻,以達到放鬆、治療和促進整體健康的效果。
羅馬:
當時的羅馬人對於身體的清潔和美容十分重視,香油和香膏的使用在沐浴美容和疾病治療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
匯集了歷代先人智慧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約在戰國至西漢時期,認為大氣、陰陽五行以及植物的生態有詳細的關聯。
此外,《詩經》和《爾雅》等古籍也記載了許多常見的藥用植物。這些古籍的記載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於植物的重視和對於自然的深刻觀察。他們認識到植物對於人類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並且將這些知識傳承下來,成為後世中醫學和植物學的重要基石。
300 B.C.
希臘:
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撰寫《植物探究》(Enquiry into Plants),首開系統化描述植物的先河。
他對植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習性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記載。促進人們對植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工作對後世的植物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植物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A.D. 78
希臘:
醫師和藥理學家迪奧科里斯(Dioscorides)著有一部重要的著作《藥草誌》(De Materia Medica),這部作品被稱為是古代藥用植物學的巨著。《藥草誌》共分為五大冊,詳細列出了約六百種藥草的特性、功效以及使用方法。這些藥草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被廣泛地應用於古代醫療和藥理學領域。
此外,迪奧科里斯還研製出了蒸餾雪松精油的模型,這表明他在藥理學和化學方面也有著相當的造詣。他的工作對於植物學、藥理學和化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古代醫學知識的重要貢獻者之一。他的作品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被廣泛地研讀和引用,對於歐洲的醫學和藥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A.D. 131~199
羅馬:
醫師兼哲學家蓋倫(Galen)致力於解剖生理學的研究,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同時,還對植物的藥學理論和主要分類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和建立。他對於各種藥草的性質、功效和用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將其歸納為不同的分類,這為後世的藥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此外,蓋倫還發明了冷霜,這是一種在古代用於治療疾病和保健的外用藥劑。冷霜的配方組成可能包括植物精油、礦物成分和其他天然物質,被廣泛應用於當時的醫療實踐中。
A.D. 652
中國:
被譽為中國醫學史上偉大醫學家之一的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記錄了各種藥方,其中包括了許多對於急症和緊急情況的治療方法,對古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了藥方的記錄,還強調了醫德修為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生不僅需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技術,更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以應對各種醫療情況和挑戰。
A.D. 865~925
波斯:
醫師、鍊金術師、化學家和哲學家拉齊(Al-Razi),撰寫了數十本書籍,涵蓋了醫藥、煉金術和化學等多個領域。
A.D. 980~1037
波斯:
阿比西納《醫典》中記錄了超過八百種的藥用植物。除了藥用植物,阿比西納還對按摩和食療等非藥物治療方法進行了研究和記錄。他認為,按摩和食療可以對一些疾病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並且在《醫典》中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和建議。
此外,阿比西納還對蒸餾法進行了改良,他加入了冷凝製程以萃取精油。這一創新使得精油的提取更加純淨和有效,同時也擴大了蒸餾法在醫學和化學領域的應用範圍。
中國:
王惟一創製經絡銅人。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經絡被視為人體內部生命力(氣)和生理功能的通道。通過研究經絡,醫師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的內在結構和運作方式,進而進行針灸和其他治療方法。
10th C.
歐洲:
在羅馬帝國衰落後,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在這個時期,藥草治療的傳統知識主要保存在修道院中。修道院成為了保留和傳承各種知識的中心,包括醫學和藥物治療的知識。《Bald’s Leechbook》則是在這個背景下,由醫學家或修道院成員編寫的手稿,其中包含了當時的藥方和治療方法。儘管這個時期被描述為歐洲的知識混沌時期,但在修道院中保存的文獻成為後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醫學發展的基石之一。
12th C.
歐洲:
十字軍東征將阿拉伯地區的許多文化、科學和技術帶回歐洲,其中包括了香水和蒸餾設備。阿拉伯地區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豐富的香水和精油製作技術,他們使用蒸餾設備將植物中的精華提取出來,並製成各種香水和芳香劑。十字軍將這些技術帶回歐洲後,歐洲人開始利用本土的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等,來製作精油,開啟了歐洲對於精油的新篇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的精油製作技術逐漸成熟,並在歷史的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國:
中世紀希德嘉修女根據自身在靈性、音樂、星象、自然、醫學方面的天賦,發展齣結合身心靈的全方位自癒觀念,並著有詳細的草藥典籍《Physica》。
14th C.
歐洲:
此時的歐洲正值黑死病肆虐,人們感到極度恐慌,尋找各種方法來防止感染。人們在街上焚燒乳香和松樹,相信這些燃燒物能夠淨化空氣,驅散疫病。
醫師則穿著特殊的防護服裝,以防止自己被感染。這種服裝被稱為「瘟疫醫師袍」。這種服裝最引人注目的是形狀像鳥嘴的面罩。醫師會在鳥嘴處填充一些芳香植物,如鼠尾草、百里香、薰衣草等,認為芳香植物有助於過濾瘟疫菌,保護醫師不受感染。
15th C.
隨著印刷術的傳入,書籍的出版變得更加容易和廣泛,各國大量印製《藥草誌》,人們對於藥用植物和精油的了解逐漸增加。藥商和藥師開始銷售各種精油,這些精油被廣泛應用於醫療、美容和香氛等方面。大戶人家也開始自備蒸餾房,以便在家中提取各種植物的精油。
精油的使用在當時成為了一種時尚和生活方式,它被廣泛應用於浴室、臥室和宴會場合,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香氣和愉悅感。
16th C.
瑞士:
醫師、煉金術士和占星師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以煉金術的概念和實踐為基礎,將煉金術的原理應用於精油的提取過程中,嘗試著提高精油的品質和藥用價值。
AD. 1525
英國:
《貝肯氏藥草集》(Bancke’s Herbal)出版,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草藥手冊之一。其中還記載了玫瑰浸泡油的製法與應用。
AD. 1578
中國:
醫藥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這是一部包含豐富醫藥知識的巨著。在這部著作中,李時珍記載了大量的草藥資訊,包括植物的特性、功效以及用法用量等。
AD. 1616~1654
英國:
醫師和藥草學家卡爾培波(Nicholas Culpeper)出版《英國醫師》(The English Physician)和《藥草大全》(Complete Herbal),這些書籍內容豐富,包括了大量的製藥和藥草知識。為普及醫藥,他致力於把希臘、拉丁文的醫書譯成英文,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和使用這些知識。他的著作中不僅包含了對藥草的描述和應用,還提及了精油的製作和應用。
同時,化學實驗的興起為醫藥科學帶來了新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化學成分和化學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促進了精油製作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18th C.
歐洲:
外科手術興起,化學藥物在當時被認為更加強效和精確,它們可以準確地控制疾病的症狀和治療過程,並且通常具有較長的保存期限。這些特點使得化學藥物逐漸成為了醫學界的主流,逐漸取代天然的植物精油與藥草療法。
德國:
醫師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療法,被稱為「順勢療法」,又稱為同類療法。他認為如果某種物質可以引起某種症狀,那麼在極微量的情況下,它也能夠治療該症狀。
儘管在當時的德國受到了爭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世界各地逐漸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另類療法。
AD. 1920
義大利:
醫師蓋提(Giovanni Gatti)和卡由拉(Renato Cayola)進行了一項重要的實驗,證明了吸聞精油可以舒緩中樞神經系統,對心理病症具有療效。
這項實驗的結果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並促進了精油療法在心理治療領域的應用。人們開始意識到精油不僅可以用於身體健康,還可以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精油療法在心理醫學領域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發展。
AD. 1926
法國:
化學家蓋特福賽(René-Maurice Gattefossé)在一次實驗室爆炸後不慎受傷,他在受傷部位使用了薰衣草精油進行治療。發現薰衣草精油不僅幫助傷口迅速癒合,還減輕了疼痛和發炎的症狀。他對這一發現感到驚訝,於是開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實驗。
基於他的經驗和研究,蓋特福賽於192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提出了「芳香療法」(Aromathérapie)這個詞彙。
芳香療法的概念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人們開始意識到植物精油具有治療和保健的潛力。蓋特福賽的論文對於精油療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奠定了芳香療法作為一種獨立的治療方式的基礎。
AD. 1930~1980
英國:
醫師巴赫(Dr. Edward Bach)創立了「花精療法」,這是一種以天然植物精華來療癒身心靈問題的療法。他發現了不同花朵的芳香成分對於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具有著明顯的影響。基於這一理念,巴赫開始研究各種不同花朵的精華,並開發了一系列的花精,每種花精都對應著不同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法國:
在二戰期間,法國軍醫瓦涅(Jean Valnet)在越南戰場上發現了精油對於治療嚴重燒燙傷口的功效。他使用精油為傷兵治療,並觀察到這些精油對於促進傷口癒合和減輕疼痛有著顯著的效果。回國後,瓦涅將精油應用於醫療實踐中,並進一步研究了精油的藥用價值。
1980年,瓦涅出版了《芳香療法之臨床醫療》(Aromathérapie - Traitement des Maladies par les Essences des Plantes),這部書被認為是法系芳療的始祖。在這本書中,瓦涅介紹了精油的臨床應用,包括治療各種不同的疾病和症狀,並提供了詳細的使用指南和處方。他的研究和實踐對於精油療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且奠定了法系芳療的基礎。
AD. 1961
法國:
摩利夫人(Marguerite Maury)出版《青春的本錢》,將芳香療法應用於美容護理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她深信精油透過皮膚或吸聞的方式進入人體能夠發揮最佳的療效,並且開發了一套獨特的按摩手法,至今仍然廣受採用。
AD.1977
英國:
按摩師和護理師滴莎蘭德(Robert Tisserand)出版的《芳香療法的藝術》被譽為英語世界的第一本芳香療法專書,它成為了英國芳療界的先驅。
《芳香療法的藝術》的出版對於芳香療法在英國和整個英語世界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為芳香療法專業化和科學化奠定了基礎,並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中。這本書至今仍然被視為芳香療法領域的經典之作,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AD.1996
法國:
醫師潘威爾(Dr. Daniel Pénoël)和化學家法蘭貢(Pierre Franchomme)合著《精確的芳香療法》(The Practice of Aromatherapy),此書是他們兩位從197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的總結,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